(圖/張良一)
走過 重建230
淡水中正路上的福佑宮擁有230年歷史,是早期滬尾的宗教信仰中心;
在福佑宮旁邊一條靜謐的小巷,則低調地訴說著歷史。
重建街舊名九崁街,是淡水第一條商業街,舉凡人一生所需的物品,在這都找得到。
什麼都有,什麼都賣,什麼都不奇怪。
之所以名為「九崁」,據說是因為這條街是由九間商家開始發展的,
「崁」就是臺語的「間」的意思。對於老淡水人來說,重建街與隔壁的清水街(舊名米市街)
就是淡水的中心,是繁華的「街仔路」。
之後福佑宮正前方的大路-即一般所習稱的「老街」中正路開通,
清水街外圍的中山路(當地人稱『新路』)也開通了,重建街的人口開始外移,
青年紛紛出外發展,重建街的繁華開始沒落,留下離不開的老人,跟日漸斑駁的老厝。
2010年,因「六號道路」計畫在隔了三十年之後重啟,重建街老厝面臨拆遷危機。
當地業餘攝影家程許忠(阿忠哥)不忍重建街的歷史就此淪亡,在臉書(Facebook)發起「站滿重建街」活動,
三天時間召集一千多人,一起在推土機的前面將重建街搶救回來。
阿忠哥:「為什麼別的地方都在努力保存老街,我們淡水卻要將唯一僅存的老街給拆掉?
大家跟我一起站出來,淡水不能沒有自己的老街!」
重建街創意市集
重建街創意市集原本是由淡水文化基金會、淡水社區大學、淡江大學發起的一個活動,
2011年6月,因清水巖祖師廟「清水巖文化祭」的順風船,
淡水文化基金會與在地民眾結合一批年輕志工再次發動了這個活動,
後來活動交由在地民眾及年輕志工們自主性地舉辦。
2011年7月,青年藝術家廖乙璇設計出「重建街老阿嬤」的形象,並且作為創意市集的象徵人物。
之後每個月的創意市集,青年志工們都設計主題活動,不但創造話題,也讓民眾重新看見重建街。
在地志工、市定古蹟重建街14號屋主蔡以倫:「其實我現在在做的,就是復刻我阿嬤年輕時在過的生活。」
蔡以倫現在將老厝重新整理後,開設了「香草街屋」,除了是志工們聚會的據點,
更以香草植物與老街導覽結合,帶領遊客重新了解這條老街。
2012年2月,青年志工們結合情人節的活動,在街道上舉行攝影展,以愛為主題,
徵集近百張與淡水有關的照片懸掛展示在街道上,再次成功創造話題,創下單日5000人次的遊客數。
重建街國小的誕生
因為阿忠哥一句「細漢時,街道就是我的遊樂場,鄰居家就是我家。」
青年志工們開始有了「辦個大家一起來玩的小學校」的想法,
2012年4月,「重建國小」於焉誕生。
青年志工們將重建街當成是一所小學校,校長是「重建街老阿嬤」,
街道就像跑酷場,孩子們在街道上玩童玩、用粉筆塗鴉,大人們辦市集,
一起享受老街風情,或是欣賞觀音山與淡水河近在眼前的無敵美景。
青年志工方零:「我覺得大米(方零未滿五歲的兒子)很幸福,
他能夠像四十年前的孩子一樣在這樣充滿了溫情跟愛的環境下長大。
每次帶他出來,他就像這樣到處跑,我完全不用擔心。
這裡有跟他一樣的小朋友,攤友跟在地的居民也都很照顧他,
甚至他還跑到人家家裡去玩。而且還有一群很疼他的志工叔叔阿姨,
我希望他將來也能像以倫跟阿忠哥一樣,成為一個愛鄉愛土愛家人的好孩子。」
「重建國小」成功創造了老街新生的新典型,新的想法、新的意象創造出新的空間概念。
不但讓重建街被更多人看到,也凝聚了在地人的社區意識。
她,重建街
擁有230年歷史的淡水福佑宮,是早期滬尾的宗教信仰中心;
而福佑宮旁一條靜謐的小巷子,仍在靜靜述說著歷史。
她,是重建街。
一群年輕人聚集在這裡,辦市集、辦「學校」,他們還想在這裡做更多的事。
新銳紀錄片導演、青年志工賴正晃:「我們在這裡做的,
就是要展現一種理念:『重生』比『重建』來得更有意義。
很多時候不是拆掉蓋新的,就能為地方帶來更好的發展;
相反來說,保留它的原貌,再設計新的功能、注入新的觀念、賦予新的意義,
它將能承載更多的故事,創造更美好的價值。」
故事,還沒寫完;改變,正在發生。